经济学院暑期课堂邀请南京大学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专家讲授《数字人文创新思维与方法》系列课程

发布时间:2025-07-01 10:30:00

为提升学生数字人文素养,掌握量化分析、文本挖掘、GIS等核心数字技术方法,并增强同学们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实践应用能力,经济学院2025年6月27-30日在南湖校区博学北楼106成功举办《数字人文创新思想与方法》工作坊。此次活动邀请南京大学高级研究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梁晨教授、王涛教授、陈静副教授以及陈刚副教授四位专家来校授课,工作坊由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持,吸引了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4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

工作坊第一讲:南京大学副教授陈静讲授数字人文的历史与特点

陈静副教授是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创研中心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秘书长及《数字人文》《数字人文研究》《数位典藏与数字人文》期刊编委。陈静副教授指出,数字人文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是计算科学、数据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产物。数字人文通过推动研究对象数字化、研究方法科学化、协作模式开放化以及基础设施化,正深刻改变着知识生产方式,以应对数字时代知识体系重构的挑战。

为了让抽象的理论知识更易于理解,陈静副教授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在介绍数字人文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时,她展示了国内外多个知名数字博物馆的创新成果,这些博物馆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将古老的文物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文化遗产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而在谈到数字人文与娱乐产业的结合时,她以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详细剖析了该游戏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从精美的场景建模到富有文化内涵的剧情设计,无一不体现着数字人文的魅力,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最后陈静老师作为多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专题委员、可视化竞赛主席,鼓励大家参与数据处理分析大赛,将数据分析与自己感兴趣得课题结合,开发自己的产品,提高自己的数字化能力。

工作坊第二讲:南京大学梁晨教授讲授数字人文与量化数据库建制

梁晨教授于2019年和2023年先后入选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其研究方向聚焦民国社会经济史、教育获得与社会分层。梁晨教授首先讨论了传统人文学科“选精集萃”的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认为因样本选取的偏差而导致研究结论的片面性。随着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是一般资料,史料量化工作也迎来了新的转机,让原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人文数据整理工作,现在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这让传统人文学科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技术进步对人文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

本次课程中,梁晨教授结合他最近关于清华大学留美生的研究,详细讲述了如何通过内部链接和外部链接构建数据库的过程。内部链接是只基于现有的资料,深入挖掘梳理成为结构性数据;而外部链接则是在现有资料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依赖新的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去补充、完善数据库。梁晨教授从纸质材料1920年和1937年清华同学录出发,将材料数字化并寻找内部链接构建出基本的结构化数据;进而针对缺失的数据,使用大数据的方法将人名与多个电子数据库的信息结合,使用外部链接收集整理得到1356位清华留美生的职业信息,从而得到相对完整的清华留美生职业分数据库。证伪了现有个案研究得出“留美生归国后集中在教育界,未能将所学知识投入实业”的结论,进而进一步阐释清华留美生群体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工作坊第三讲:南京大学王涛教授讲授自然语言处理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

王涛教授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获得16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教会史、德国史、数字史学等方向,并一直尝试用新的方法研究传统人文学科问题,在跨学科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王涛教授围绕“自然语言处理:从细读到遥读再到人机协读”主题,为师生带来数字人文领域的中文本处理的前沿方法论分享。

王涛教授首先阐释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的本质区别:自然语言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交流工具,如汉语、英语;而人工语言则是人为设计的符号系统,包括世界语、克林贡语等虚构语言,以及Python等编程语言。这一对比让抽象概念变得通俗易懂。随后,他系统介绍自然语言处理的九大核心范畴,并聚焦主题模型、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三大模块展开讲解,其中主题模型作为课程重点内容。在主题模型板块教学中,王涛教授结合具体案例演示如何通过算法挖掘文本隐含主题结构。课程中还引入 CLARIN、LLM、ANTCONC等专业工具进行现场实操演示,直观展现数字技术对传统文本分析的赋能作用。王涛教授总结出自然语言处理的五大核心难点:语义歧义、概念模糊性、数据质量(DIRTY DATA)、语言行动与计划的复杂性,以及细读与遥读的平衡问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文本处理中的技术难题,王涛教授的博士生专门给工作坊的师生答疑并分享研究工具。

工作坊第四讲:南京大学陈刚副教授讲授GIS技术在数字人文中的时空应用

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陈刚副教授围绕“数字人文:GIS与时空研究”主题,系统阐释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研究中的创新应用。陈刚副教授兼任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数字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主持南京大学数字人文与超媒体GIS实验室建设,在时空维度的人文研究领域具有深厚学术积淀。

陈刚副教授首先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常用地理工具的基础原理。阐述文本数据库和GIS数据库的构建差异,文本数据库一般是文献数字化,GIS数据库则是包括空间甚至时间的地理数据采集(点、线、面),经过GIS数据模型设计,构建GIS数据建库。在经典案例解析环节,陈刚副教授重点介绍其团队构建的“六朝建康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从历史文献数据采集、空间坐标匹配到三维模型构建的全流程演示,揭示“历史研究需兼具时间轴线与空间思维”的方法论——如南朝宫城遗址的空间分布与当时政治格局的关联分析,凸显时空结合研究的独特价值。针对技术工具应用,陈刚副教授列举了多种常用的工具和平台,例如ArcGIS\ArcGIS online、DocuSky等,并详细讲解开源软件QGIS的操作优势:“作为免费开源平台,QGIS支持数百种插件扩展,从基础地图绘制到复杂空间分析均可实现,非常适合人文社科研究者快速上手。” 

工作坊总结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文社会学科需要将计算方法、数据能力和人文社科融合,这首先要求现实与历史的人文材料的数据化,从而完善人文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科研究与教学提供数字化新材料。我们需要用新兴数据技术,将人文事件、行为的多模态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这不仅为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提供更丰富的叙事方式,得到直观而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对于经济学类专业,海量人文知识的数据化要求我们深入探讨人文数据的产业化应用渠道,将相关研究融入数字化浪潮中。本次系列课程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分析与工具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让师生直观理解何为数字人文,以及数字人文研究的应用逻辑,为后续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也进一步深化了武汉理工大学与南京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学术交流。

通讯员:祁娅珉吴仁平

审核:唐艳艳余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