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5000亩牡丹绽放“数字之花”:朱桥村的智慧农业图景
七月,安陆市王义贞镇朱桥村的5000亩牡丹园绿意盎然。虽未到花期,但园内的“智慧密码”已让这片土地生机勃勃。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数字兴农·智启安陆”社会实践队深入田间,扫描花丛边的二维码,牡丹的“电子档案”即刻呈现;游客中心的电子屏上,花期预测系统精准播报着未来15天的开花概率——这正是朱桥村“农业+旅游”融合的数字新实践。
智慧花田:数据驱动牡丹生长
这片牡丹园的崛起,离不开返乡青年严昆鹏的耕耘。这位32岁的退伍军人,2019年回到家乡投身牡丹产业。“过去游客常因错过花期而失望,”村支书王建平介绍,“现在依托近5年气象数据与生长模型建立的预测系统,能将花期精准锁定在3天内。”
严昆鹏的付出是基础:他扎根田间,虚心向农技专家学习,掌握了精细化管理技术。去年,凭借“花期预测+扫码识花”的数字组合拳,朱桥村牡丹园游客量激增40%,景区收入翻番。这朵“看不见的数字之花”,为传统花田注入了强劲活力。
数字链条:一朵牡丹的全国之旅
沿着观光步道深入,湖北长生堂高新农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繁忙有序。流水线旁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牡丹籽油的提炼进度与检测数据,为产品赋予“数字身份证”。隔壁电商中心,工作人员正热情直播:“这牡丹花蕊茶全程可追溯,扫码可见‘成长日记’!”
依托数字化供应链,朱桥村实现了牡丹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数据追踪。严昆鹏创立的湖北建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电商将牡丹精油、花蕊茶等产品销往全国,并在线推广旅游项目,成功将“朱桥牡丹”的品牌影响力从线下延伸至线上。消费者扫码可知来源,买得放心;农户则借力数字技术,将“一朵花”延伸为“一条链”,增收致富。
数字赋能:文明乡村的振兴标杆
作为全国文明村,朱桥村的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从依靠土壤数据确定种植方向,到运用数字技术管理花期、拓展销路、提升服务,数字基因已深度融入产业。2023年,朱桥牡丹园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湖北建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正是转型成果的体现。
村里的数字书屋成为村民“充电站”,学习电商运营和直播技巧,培养出不少牡丹“线上代言人”。从一朵牡丹的数字化生长,到一个村庄的品牌化崛起,朱桥村用实践证明:数字技术不仅能让乡村“美起来”,更能让产业“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花田样本”。
朱桥村的实践证明:数字技术能让乡村更美、产业更强、村民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花田智慧”。
通讯员:叶文俊
供稿:经济学院“数字兴农·智启安陆”社会实践队
审核: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