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梨园与蓝莓园:赵棚镇的绿色振兴图景
赵棚镇,这座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小镇,如今因“蓝莓”而增添了一抹鲜亮的绿色,更因“梨”的芬芳多了几分清甜。为探索“数智兴农+绿色产业”振兴路径,7月11日,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数字兴农·智启安陆”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蓝莓园,开展直播培训,用数字技术为绿色产业赋能。
蓝莓园里的数字图景
走进赵棚镇的蓝莓种植基地,饱满的紫莹莹果实挂满枝头。实践队员们正忙着帮农户调试直播设备:调整灯光角度、测试麦克风收音。园边,冷链车早已待命。新鲜采摘的蓝莓经简单分拣迅速装箱,通过冷链直发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田间地头,“蓝莓科普牌”随处可见,扫码即可了解品种特性与种植周期。蓝莓元素已融入小镇肌理:蓝莓主题广场的雕塑壁画、民宿餐桌上的蓝莓酱与蓝莓酒,让“蓝莓之乡”的名号深入人心。泥土芬芳与电子屏幕微光在此交汇,勾勒出传统农业向数字经济转型的生动画面。
梨产业的四季循环
赵棚镇的梨产业是另一张亮眼名片。梨加工厂内,金黄的酥梨经过清洗、去核、压榨,变成清甜的梨汁;饱满果肉被制成琥珀色梨膏,包装上印着“赵棚镇古法工艺”;阳光风味的梨干则是游客喜爱的伴手礼。
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储存难题,更通过“线上预售+线下批发”模式,让“赵棚梨”走向广阔市场。春天,千树梨花吸引游人;夏天,酥梨采摘季人流如织;秋天,梨果在工厂变身多样产品;冬天,梨膏梨干持续热销。这条“春赏花、夏摘果、秋加工、冬销售”的全链条产业,带动周边农户连片种植,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绿”融合的振兴密码
“赵棚镇的发展,始终绕不开‘红色’与‘绿色’。”当地将烈士陵园作为“初心课堂”,让新农人理解产业振兴的意义;把蓝莓园作为“实践课堂”,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从“烈士家乡”到“蓝莓之乡”,蓝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户收入持续增加。“这些绿叶底下的‘致富果’,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既结出了经济果实,也结出了精神果实。”
青春力量的乡土表达
在大学生助农账号矩阵里,乡土故事被重新讲述:直播间里,贴着“赵棚镇特产”标签的蓝莓箱整装待发;短视频中,烈士后代返乡种果的故事收获数万点赞;销售主页上,“单条视频销售500公斤”的成绩亮眼。这些账号有着共同的签名:“用镜头记录土地,用流量传承信仰。”
从烈士陵园的誓言到蓝莓园的直播,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绿色产业的崛起,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正在赵棚镇的田野上生动开讲。在这里,每一颗蓝莓承载初心,每一次直播传递希望,红绿交融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通讯员:袁汉松
供稿:经济学院“数字兴农·智启安陆”社会实践队
审核: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