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武汉理工大学子走进安陆 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七月骄阳炙烤着田野,而湖北安陆市巡店镇的一个玻璃大棚内,却藏着一片“清凉天地”。7月9日,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数字兴农·智启安陆”社会实践队深入湖北省安陆市巡店镇,走进当地白花菜智能科技大棚,围绕白花菜产业发展、品牌建设及农文旅融合等内容开展实地调研,在藤蔓缠绕的支架间、在闪烁的传感器旁,探寻数字技术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进大棚:智能大棚显神通,蔬菜生长有“智慧”
“看这组数据:温度26℃、湿度65%、二氧化碳800ppm——这就是大棚的‘生命体征’。”技术员指着中控屏上跳动的数字,给围拢过来的实践队员们讲解。这座占地10亩的“蔬菜智能公寓”里,玻璃穹顶过滤着强光,分布在角落的传感器每30秒就会“眨一次眼”,把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上传至系统。
图1 巡店镇白花菜智能科技大棚
队员们蹲在水培区旁,看着白花菜的根系在透明营养液中舒展,像一群悠闲的“潜水员”。不远处的立体管道栽培区,西红柿藤蔓正沿着智能轨道向上攀爬,叶片在可调节光照下泛着绿光。“传统平面种植能种1层,现在立体栽培能种3层,土地利用率直接翻了3倍!”队员王同学边记笔记边惊叹。
图2 大棚种植过程中的育苗筛选
探产业:返乡青年的“电商+大棚”创业经
大棚旁的电商运营中心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29岁的姚志武正对着手机镜头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巡店镇的白花菜,智能大棚种的,脆嫩无渣!”这位返乡创业青年,2015年赴湖南学习农产品电商运营,2022年带着技术回到家乡,牵头成立了湖北巡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图3 参观白花菜基地展览馆
“以前农户零散种植,收了菜愁销路。现在我们搞‘智慧大棚+合作社+电商’,7000亩白花菜统一标准种、统一品牌卖。”姚志武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建设了白花菜产业基地,同时成立了安陆市巡检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白花菜协会,把多年的农户零散种植转变为集中规模种植。当年,全镇种植面积扩大为7000亩,比往年翻了一番,鲜菜产量达8320吨。姚志武深知,电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他找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点,充分运用电商功能,联系多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探索网络直销模式,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带动销售农产品1亿元左右,并带动80名当地农户就业。姚志武通过电商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白花菜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使巡店镇白花菜成为安陆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话创新:一场“科技+农业”的头脑风暴
“要是在营养液里加个传感器,结合AI模型,就能实时调配方了!”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杨爱民老师的话,让大棚里的讨论热闹起来。指着水培区的管道,他给队员们举例:“比如茄子缺钾,系统能自动追钾肥,比人眼判断准多了。”
队员们立刻接话:“还能加AI识别,自动判断蔬菜生长阶段!”“用区块链溯源,扫码就能看种植全过程,消费者更放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新想法不断冒出来。
这些讨论并非空想。据巡店镇农业办负责人介绍,“智能大棚投用后,蔬菜育苗周期缩短15天,单位面积产能提升30%,周边菜农年均增收近万元。”实打实的数据,让队员们更直观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在实践调研现场,杨老师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李店镇米粉与巡店镇白花菜融合创新的发展思路。杨教授指出,白花菜作为安陆特色农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李店镇米粉同样历史悠久、口感独特,两者在产业融合、产品开发、品牌推广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成功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城市名片。
实践手记:在泥土与数据间,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
“原来蔬菜也能住‘智能公寓’,每一片叶子的生长都有数据护航。”队员李同学在实践日志里写下感悟。在大棚里,有人蹲在传感器旁记录数据,有人跟着技术员学看中控屏,有人缠着姚志武问电商运营技巧,每个人都在这场“科技+农业”的邂逅中找到新答案。
当夕阳透过玻璃穹顶洒在藤蔓上,这座会呼吸的大棚,不仅孕育着鲜嫩的蔬菜,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而武汉理工大学的实践队员们,在泥土与数据的碰撞中,读懂了“产业兴则乡村兴”的深意——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里,每一份青春的坚守中。
通讯员:叶文俊
供稿:经济学院“数字兴农·智启安陆”社会实践队
审核: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