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术论坛】“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发布时间:2018-06-05 10:39:00

519日,湖北省首届大学生经济学术论坛第二场分会场讲座在武汉大学举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伍新木作讲座——“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伍教授首先提出了社会不同层面对于“两型社会”普遍而又极具代表性的认识,“一般市民议论,建立试验区是中央给我们带‘绿帽子’,专家中的主流认识是两型社会是后工业社会的发展目标,因此实验区不应交给中部,应交给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省高层领导人内心也有困惑,武汉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够,应该加快发展步伐,“又快又好”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是否是对武汉的限制。”

他强调,建设“两型社会”,在十七大报告的指导下,提高对其的正确认识是先导。资源、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须摆在工业化、城市化头处。“我们要用十七大精神来领会两型社会的建设,并提高到国家战略和社会建设层面上来。”

将资源走活,就是“财富”

“生活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伍教授说。在日本,国家要求垃圾分为18类,而此村将垃圾分为44类,其中,单是袜子就分了6类。村里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所带来的收益非常可观。据此,伍教授说,专家中的主流认识没有离开“先管后治”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中部地区不能重走东部地区工业化老路,即使只是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也应有“两型社会”的目标。

三维视角审视改革开放30年成果

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结果表明,相对于西方200年的发展,我们成功的,避免了更大的环境问题。但实事求是的讲,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是令人心痛的。”伍教授说,通过三维视角,我们应该在巨大成就的背后深深看到巨大代价。

“击鼓传花到我们手中,该唱吗?该哭!”

30年前,由于生产力过剩,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于1976年发生在美国等11个发达国家。30年后,我国的过剩危机大致相同。但那时美国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机会将大量资源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入我国,顺利完成经济战略转型。“但走过30后反思,我国产能过剩之大,任何国家和地区不能接受。击鼓传花到我们手中,该唱吗?该哭!”伍教授痛心的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欠发达国家的有很强的互补性,而我国还没有到发达程度,将长期忍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

伍教授介绍了我国产业转移的四种可能途径:强制性销毁,转移国外,转到本省的内地和西部,靠技术改革完成自我升级。他说,面临着国际资本和国内的沿海资本向中部地区转移的高潮,武汉要设置适当的门槛,不能简单的转移。

“国情有丰富的内涵,不是一个抽象概念。”

伍教授对大学生提出了很多希望。结合四川地震,他说,作为学生,要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战胜地震”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只能做科学的防灾和减灾。“大学生对中国经济的使命感强对经济是非常有帮助的,一定要对国情有真的认识。真正的国情不是主流媒体讲的那些数据,要学会透过文字表面看到精神实质,看到精髓的东西。”

讲座的最后,伍教授讲了自03年起武汉市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台前幕后。“我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这样的话题转换不时引起场下同学会意的笑声。

附件下载: